2013年6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在林科院三楼会议室召开了"优良生态灌木树种繁育及人工林优化配置技术推广与示范"专家咨询会议。会议由项目主持人王晓江主持,聘请专家刘果厚(内蒙古农业大学)、牛建明(内蒙古大学)、邢利军(内蒙古林业监测规划院)、白彤(内蒙古林业厅科技处)、宁明世(内蒙古种苗站)、康宏(内蒙古林业厅对外合作办公室)、刘永军(内蒙古财政厅评估中心)、张文军(内蒙古林科院)、刘清泉(内蒙古林科院)作为咨询专家,同时项目组全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项目主持人以及技术骨干关于项目概况、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等介绍,并与参会专家就项目完成情况作了交流,对本项目为后续深入研究工作所提供的启发进行了探讨。现纪要如下:
一、与会专家就项目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并对验收及后续深入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
宁明世指出推广示范项目和其他项目的研究目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显示出推广成果。本项目中"人工繁育"、"人工林优化"是成熟的技术在推广,比如沙地柏的繁育方式是选择硬枝扦插技术还是嫩枝扦插技术,都起到一个介绍、示范、推广的作用。当然在操作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这就是后续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推广项目的重点。
邢利军指出灌木林算入生态覆盖率是近几年陆续开始的,沙地柏是从2003年以后开始计入生态覆盖率的,之前均算作种草,所以灌木林在计算造林面积时要找到相关依据。
刘果厚指出造林树种的选择的确应该以多种因素为参考。既要考虑到植物的自然生境,也要结合实际研究结果。比如本项目汇报中提到灌木树种—霸王,目前在西部区,尤其是乌海做的比较好,虽然它是一种抗旱树种,自然生境降水不到200mm,但是由于有基础研究项目在沙尔沁种植过沙拐枣、霸王等多种灌木,成活率都不太理想,只有霸王还活着,考虑到可能霸王对水分有一种适应性。因此在此次的跨区域项目中也用到这一树种。
牛建明认为此次的汇报很有启发,并从深入研究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在研究人工牧草的适应性分布问题时,应该与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相结合。就比如课题涉及到的这几种灌木树种肯定就会考虑到它们的适应区域。其次他结合参观中科院兰州基地的感悟提出新建议,就是困难立地上应该种什么植物,怎样种才能种活,比如公路护坡和矿区等。再者,如果人为的控制经济开支,是否正常立地条件会变成困难立地条件,也就是向人工控制困难立地条件下进行灌木繁育试验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第三点就是种植推广灌木树种时,如果不进行挖坑栽植的方法,而改用挖小细沟等有限破坏地表的方式,再结合覆膜等技术,是否也可以提高成活率。最后就是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是否可以考虑做一些干扰试验,比如在人为施加病虫害、火烧、放牧等干扰因素下灌木的成活情况。
张文军指出英国的国土面积仅有24万多平方公里,被人为的划分为52个区,区与区之间不允许相互引种,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在引种工作中多做摸索。同时在与美国专家的交流中发现,造林时如果仅以植物的生态生理为参考标准的条件下,他们可以一次推荐出200多个树种。这就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我们的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做的也比较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像美国那样,将这些已经有过研究基础的理论参数运用到造林等科研推广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际,将理论变成实际。
康宏认为林业推广项目比较注重推广效益,也就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方面的体现。生态效益的表现一般比较直观、显著,经济效益的表现就需要在汇报中更突出一些,一般来说会用专门的篇章来介绍经济效益。
刘清泉指出在项目验收工作中财务验收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在项目验收前一个月进行。我院的财务制度制定的比较严格,财务部门必须对照各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核,财务审批层层把关,符合要求的才能批准。这种科技审核和财务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为规范财务工作上了双重保险。因此财务验收方面应该没有问题。
二、通过项目组和参会专家的研究探讨,本次会议有以下收获:1、为本项目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在更好的迎接项目验收工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过专家讨论后得到了解决。3、为后续其他项目的深入研究工作开拓了思路。
![]() |
![]() |
|
咨询会现场 | 专家讨论 |
公众号